【不要因為一次不滿意,就否定對方所有的好】做到3件事,身邊的人都感激你
在人生的旅程中,你我相遇,便是緣分。我是禾熙,請與我一起感受世間美好,活出想要的人生!
司馬遷說:「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」
在這個功利的世界,如果能有人真誠地善待我們,那麼,這便是我們莫大的幸運。
智者,會萬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情義;愚者,則會把這份情義,當作理所當然,不斷苛求,到最後,一場空。
1.體諒對方的難處
有的人,一旦發現別人對他好,就會不自覺地「高傲」起來,認為別人對他好,是因為別人「低他一等」。認為地位低的,就應該服務于地位高的。
所以,他們絲毫不會體諒對方的難處,只知一味索取。
這種認知,充分暴露了他們的無知。
在他們心中,全然不知道真情為何物,善良為何物。
他們擁有這樣的認知,最終導致的,就是別人會收起自己的好,不再對他們付出絲毫善意。
生活中,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,就是如果一個人經常為我們考慮,甚至犧牲他自己的利益,來滿足我們的需求,那麼,我們便容易把這份好,當作理所應當。
有一天,如果對方真的有了難處,不再「損己利人」了,我們很可能會產生他們「不道德」的想法,甚至會責備他們「太自私了」。
其實,靜下心來想想,我們便會發現,我們享受了他們太多的「無私付出」。
當他們真的有了難處,需要考慮他們自己的時候,我們便會下意識地,把他們考慮自己的正當「權利」,當作了「不正當」。
如此,會令他們多麼心寒啊?
所以,既然他們平時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,那麼,我們就要在他們困難的時候,體諒他們,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助他們。如此,關係才能長久。
2.寬容對方的錯誤
古人雲:「人非聖賢,熟人無過。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
一個人犯錯不可怕,可怕的是,不知悔改。
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,就是對外人大度,對自己親近的人,太過苛刻。
對待自己親近的人,理當有更多的耐心與包容,反而以更加苛刻的態度來對待,是很傻的行為。
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有兩個學生關係極好。學生甲,天天給學生乙拿飯,起初幾次,學生乙非常感謝,次數多了,便習以為常了。
有一次,學生甲忘記了拿飯,學生乙便破口大駡學生甲。
事實上,學生甲根本沒有義務給學生乙拿飯,一次忘記,便招來學生乙的嚴厲呵斥。
這便是因為學生乙不僅把別人的好,做作了理所應當,還缺乏寬容之心。
生活中,如果有人經常對我們好,我們最容易在無意中,把這份好,當作他們的「義務」。
一旦他們犯了「錯」,我們便忽視了他們的好,只盯著他們的錯誤。
這顯然是不行的。
當別人犯了錯,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們的錯誤,更要看到他們曾經的付出,不能因為一時的錯誤,就抹掉了他們所有的好。
當我們能夠在別人犯錯的時候,同時考慮到他們的好,那麼,我們便會更容易以寬容之心,來對待他們的錯誤。
遇事不責備,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修養。
3.感恩是一份智慧
古人雲:「滴水之恩,當以湧泉相報。」
這其中,有兩種含義。
第一種,就是「千里送鵝毛,禮輕情意重」。面對別人赤誠的善意,理當「湧泉相報。」
第二種,就是「濟人須濟急時無,酒後添杯不如無。」一個人在行將渴死之際,即使是一塊錢一瓶的水,也是無價的。所以,當湧泉相報。
一個懂得感恩的人,往往能夠得到其他人最熱心的幫助。
即使他身無分文,只是他們的一顆感激之心,就已經讓施以愛心的人,心滿意足了。
反之,一個唯利是圖、忘恩負義的人,他會得到別人無私的幫助嗎?顯然,幾率是很小的。
當你看到一個人需要幫助,但是你知道他是忘恩負義之人後,你也就打消了幫助他的念頭了。
所以,感恩,是利人利己的。那些「過河拆橋」的人,只能是得意一時,他們終將會無路可走。
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,我們處理事情便會更加得當。
在看到別人的錯誤、別人令我們不滿意處的時候,如果我們能夠想到,別人做過的正確的事情、別人令我們滿意的事情,那麼,我們的心中,便多了一份諒解與寬容,少了一份苛責與埋怨了。
路上時常有陰影,但抬頭總能看見光。我想做你的光,為你指引人生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