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改變命運的不是道理,而是習慣

曾看過這樣一道趣味題。

四個相同的瓶子,怎樣擺放才能使其中任意兩個瓶口的距離都相等呢?

有人說,將4個瓶子擺在正方形的四個角上;

也有人提出質疑,正方形的對角線是大于邊長的,所以並不成立。

那究竟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呢?

原來,把三個瓶子分別放在正三角錐下面的三個頂點上,然後將第四個瓶子「倒過來」,放在正三角錐的第四個頂點上,答案就出來了。

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思維盲點。

有句話說得好:「 總是敢于逆向地思考和做事,人生糧倉才可能是滿的。 」

所以,當事情陷入死循環時,只有轉變思維模式,才能突破重圍,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。

01

不按套路來,才是最好的套路

一位教授給他的學生們提出了一道考題。

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店買釘子,他先把左手做持釘狀,放在櫃檯上,然後右手做捶打的動作。

店員先遞給他一把錘子,他搖搖頭,指了指做持釘狀的手指。這回店員拿對了。這時候又來了一位盲人。

教授問:「這位盲人,將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刀呢?」

「用手比劃!」「寫在紙上!」學生們回答道。

教授說:「其實盲人開口說一聲就可以了。」

許多時候,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陷入一種單維度的思維盲點,習慣于用常規的觀念來解決問題,殊不知,擊垮你的正是你的「循規蹈矩」。

比如,我們在拍照時,總是先數「1、2、3」,多數人會盡量睜大眼睛,可是,當數到「1」的時候,還是堅持不住眨了眼。

那如果用逆思維的方法,讓大家都閉上眼睛,直到喊「3、2、1」後,再一起睜眼的話,問題就隨之迎刃而解了。

再舉個例子。

一位大爺買蘋果,挑了三個,攤主稱了後說:「一斤半,十二塊。」

大爺說:「要不了這麼多。」說完就去掉一個最大的蘋果。

攤主看了一眼秤,說道:「一斤二兩,九塊七。」

這時,只見大爺從容的掏出了兩塊三毛錢,拿起剛剛去掉的那個大的蘋果,轉身就走。

為大爺的機智點讚的同時,不由得讓人感嘆,嘗試不按套路出牌,反其道而行之,就能扭轉被動的局面。

聽過這樣一句話:

「原本,去沙漠是看沙的,去海邊是看水的,這是慣性思維。原來,去沙漠尋水,去海邊找沙,這是逆向思維。」

02

擴大思維的半徑,面對每一個不敢

李一諾在她的新書《力量從哪裡來》裡面,分享過自己的經歷:

作為單身家庭的她,從小就跟著媽媽過著艱難的生活。長大後,一諾和我們一樣,有很多的不敢:

職場上,一心想成為合夥人而去尋找支持者,同時心裡又很矛盾:

覺得為了自己晉升,不好好搞業務,而是去拉關係,總有一種為名利而產生的羞恥感。同時,對于工作上看不慣的人和事,除了失望,只想著逃離;

生活中,跟先生結婚八年,遲遲不敢要孩子,聯想到自己的成長歷程,真的有意義嗎?

後來帶給她思維上轉變的是她朋友說的一段話:

「在公司裡,沒有人一定能夠看得到你的成績,這時候你要做的,是不卑不亢地把所做的事情說出來。

而晉升這件事,只是為了有更大的影響力,把你認為堅持的、對的事情實現。如果你選擇逃避,哪怕到了別的公司,同樣也會面對類似的狀況。

至于孩子,你如果覺得這個世界不夠美好的話,你又怎麼知道你的孩子不是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呢,畢竟,這個世界的改變,是依靠人來推動的呀!」

這一次的深入談話,讓李一諾徹底解開了心結。

如今,李一諾不僅是三個孩子的母親,還是榮登《財富》202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。

不知你是否發現:許多時刻,每當機遇來臨,我們總是陷入一種自身的思路「圈套」當中,總讓「如果……會怎樣」掌控了自己的生活,等下定決心後,機遇早已稍縱即逝。

正如一諾在書中說的一句話:

「當一件事發生時,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這件事本身,而是我們在看到這件事之後,頭腦中不斷‘想象’‘演繹’出的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無數狀況。」

仔細想想,的確如此。

人生太多「沒做成」的事,都是因為源于內心的思維障礙被自我否定而來的。

因此, 面對每一個不敢,最好的辦法就是轉身面對它,方可在跌宕起伏裡開闢新的道路。

03

不走尋常路,方能擁有開掛的人生

在過去,我們總是習慣引用舊的思維模式:想要獲得成功,就想方設法彌補自身的不足,或者避開不擅長的領域發展。

其實,一個人的成就,往往是由他的優點跟缺點共同決定的。

擁有粉絲800多萬的博主@楚淇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在視訊裡,他對自己年紀輕輕便禿頂的事實毫不避諱,並大方地展示在鏡頭前,憑藉變裝前後的強烈造型反差,搖身變成國風英俊的美男子。

在之前,90後出生的楚淇,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,在父母的安排下,拿著穩定的工資,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。
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接觸到古風攝影的圈子。

同行的朋友笑稱,他的五官頗有張國榮的影子,一句玩笑話,楚淇意識到,他的生活也許可以有另一種選擇。

他利用禿頂的遺憾,通過濾鏡、化妝、假髮套等造型,放大高顏值的效果。憑藉變裝《東邪西毒》歐陽鋒等造型,在網上獲得了網友的認同。

能主動承認短板的人很少,而正視短板並能彌補的人更是屈指可數,至于能巧把短板轉化為優勢的人,更是彌足珍貴。

想起暢銷書作家亞歷克斯·班納言在《第三道門》寫過的一段話:

「成功人士通常有三道門可以選擇:

第一道門,是正門,99%的人都選擇排隊進入;

第二道門,是貴賓入口,富翁、社會名流從這裡悄悄地進入。然而,事實上很少有人知道;

還有第三道門,要進入這道門,你必須擺脫既定路線,沿著小巷一路探索,一遍又遍地敲門詢問,甚至要砸碎玻璃,從廚房溜進去... ...總之,走這道門就要另闢蹊徑。」

很多人會選擇前面兩道門,按照固有的認知框架定向推演,結果耗盡時間和力氣,成效卻不大。

只有敢于走第三道門,勇于化弊為利,讓原來的障礙變成機會,才能讓自己變得無可代替。

蒙牛總裁牛根生曾說:「不管螺絲是怎麼設計的,正向擰不開的時候,反向必定擰的開。」

當你想不通一件事時,反其道而行,答案就出來了;

當你自我否定、懷疑時,勇敢地面對它,事就順了;

當你身處人生低谷時,不妨用另一隻眼睛看逆境,轉機就出現了。

通往成功的門,只要你有耐心,任何方式都可以打開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