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成大事的領導,往往掌握5大用人謀略,下屬心服口服
真正成大事的領導,往往掌握了的五大用人謀略,是心機深的表現!
用人謀略一、先立威,再施恩,打一巴掌再給一顆甜棗。
所謂「慈不掌兵」,領導欲成大事,要恩威并施,但這里面有一個先后順序,就是要先立威,再施恩。古代為什麼有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的說法,其實就是強調要先立威。相反,如果把順序搞反了,一上來就施恩,那下屬就會覺得你軟、你弱、你好欺負,尤其是那些刺頭下屬,更不會把你當回事。
在古代兵法謀略中,那些統帥之人,剛上任的時候,往往都會拿軍中的刺頭來立威,把刺頭值服服貼貼,其他人自然也會心服口服,這個時候再施恩,收買人心的目的就達到了。領導用人的心機和謀略,也是如此,先立威,后施恩,下屬就容易感動,就容易服你;先施恩,后立威,下屬心里就會罵你,這就是人性。
用人謀略二、制造權力制衡,避免一家獨大,自己被架空。
真正成大事的領導,最忌諱的一點,就是下屬中有人勢力太過龐大,乃至一家獨大,自己反而被架空。所以,古代君王在駕馭臣子的時候,都特別注意權力制衡,在臣子中制造對手與矛盾。
比如,明朝的嘉靖,明知道嚴嵩是大奸臣,為什麼還要用,就是用嚴嵩來制衡其他人,還有清朝的康熙,也在臣子中制造了明珠和索額圖這兩大對手。所以,對于領導而言,不能讓一個下屬在重要的位置上待得太久、太穩,要時常調動,或者在他身邊安插自己人,為其制造對手,以達成權力制衡的目的。
用人謀略三、下屬面前,領導不要太能干,學會裝傻裝無能。
領導想成大事,個人能力當然是很重要的,但比起個人能力,更重要的是用人能力,是想辦法讓下屬去做事,而不是事必躬親,什麼事情都自己上。
所以,真正心機深的領導,在下屬面前,反而是善于藏拙的,不會把自己顯得太有能力,會適當地裝傻,甚至是裝無能,讓下屬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、完成任務。當然,在關鍵時刻,領導也要展露鋒芒,甚至是狠辣,不能讓下屬以為自己真傻、真無能。
用人謀略四、保持距離,深藏不露, 學會制造神秘感。
心機深的領導,是很注意和下屬保持距離的,既不會太遠,也不會太近。太遠了,上下關系容易生分,也顯得領導不近人情;太近了,領導對下屬就沒有秘密可言,下屬了解領導之后,一是就沒了畏懼心,二是容易想到對付領導的策略。
為什麼古代那些英明的君主,都是孤家寡人,再信任一個大臣,也不會毫無保留,即便是對最寵愛的妃子,也是會保持距離,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嗎?
用人謀略五、引入競爭,挑起競爭,制造足夠的壓力。
管理學中有一個「鯰魚效應」,說是在沙丁魚的生活環境中,放入更強大的鯰魚,會激發沙丁魚的求生欲望,讓沙丁魚變得更有活力。
真正成大事的領導,在用人謀略上,也是善于利用鯰魚效應的,能適當引入競爭,挑起競爭,這樣做,一是能對那些「老臣」形成打壓,免得他們以為離開自己,你就玩不轉;二是能通過競爭,刺激下屬在工作上的動力,免得這些人像一潭死水。
總之,真正成大事的領導,既要掌握成事、成大事的方法論,還要掌握相應的謀略和心機,尤其是在管人用人上。